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晓晴
徐少春
徐少春,中国本土软件产业领导厂商――金蝶软件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17年来,凭借着超前的技术敏感性和对全球管理软件产业趋势的准确把握,其创办的金蝶持续大力进行软件研发和自主创新,推动着中国管理软件史上三次重大的技术变革,也见证了信息化为中国万千企业带来管理现代化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想起当年创业时的峥嵘岁月,徐少春不无感慨地说:“深圳的开放和大无畏精神是我创业的源泉,金蝶的根就在深圳,金蝶总部绝不离开深圳!”
蛇口起步创业
徐少春早年师从于我国著名的会计理论家杨纪婉教授,是我国第一批会计电算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顺理成章地被分配到地方税务局工作。这在外人看来风光而又幸运,然而一成不变的机关工作却让激情满怀的徐少春度日如年,复杂的人际关系更是让技术出身的他无所适从。1990年,徐少春毅然放弃了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带着368元养老保险补偿金,来到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创业的热土――深圳蛇口,进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担任电脑部经理。正是这个工作契机,让徐少春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是多么需要财务管理软件,创业的冲动在他心中跳跃。
3年后,已经是电脑部经理的徐少春再一次选择了辞职,靠举债筹来的5000元人民币,购买了一台286电脑,创办深圳爱普电脑技术有限公司,开始了他高新科技的创业之路。从此,徐少春从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变成了除了创业梦想外,一无所有。
爱普公司成立之后,有半年时间徐少春作为程序员夜以继日地从事编写工作,终于研制成功了一套适合深圳特区财务制度的商品化财务软件,爱普财务软件V1.0版通过了权威部门的评审,为当时推动会计电算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并打破了外资企业财务管理软件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成功开发出财务软件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徐少春面临的更大考验是如何推销他的软件。试想当时,一个小小的民营企业,在没有赢得信誉之前,其产品推广的难度可想而知。徐少春每天和伙伴一起骑着自行车,逐个到企业宣传讲解,用户不买,就先免费试用。当财务软件为一家企业解决了财务报表难题后,有越来越多的客户找上门来。
在那段艰苦、紧张的岁月里,徐少春白天上门为客户演示软件,晚上通宵达旦研究开发。开发队伍白天在厅里工作,晚上就住在房间里,上下铺,四个人一间房。深圳的夏天很热,房间里也没有空调,大家就只穿一条短裤工作,即使这样,汗水还是顺着手指流到键盘上。就这样,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徐少春叩开一家又一家公司的门……几个月后,用户增加到30多家,包括许多知名公司,徐少春取得了最初的胜利。
徐少春坦言,自己有着浓厚的“蛇口情结”,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初到蛇口的日子。“深圳在1987年就出台了关于鼓励民间科技企业创业的规定,我在1990年就递交了一份创建民营科技企业的长达50页的可行性报告,时任深圳科技创业中心主任丁小宁看到后,说是他看到的最好的一份报告。”正是在蛇口“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召唤下,徐少春拿着8年工龄的368元社会保障金辞职下海,才有了今天的金蝶,谈到蛇口对于自己后来的创业历程影响深远,徐少春感动地说:“感谢蛇口这块土地,没有蛇口,可能就没有金蝶。”
跃居管理软件领导厂商
在财务软件的发展史上,徐少春创立的金蝶软件无疑是“后起之秀”。面对着初创时竞争对手已经树立了很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不利局面,徐少春一直暗中蓄势,奋力直追。这个在公众面前显得过于儒雅的领航者,事实上个性锐利,雷厉风行。
1993年8月8日,正是而立之年的徐少春作了一个重大决定,与美籍华人赵西燕女士合资,尽管合资意味着个人股份被稀释,不过为了能将公司做大,徐少春还是选择牺牲个人的利益,徐少春的股份从90%稀释到35%,成了第二大股东。
1993年到1996年,徐少春在一片反对声中,透过市场的硝烟看到了财务软件在整个九十年代广阔的发展空间,决然摈弃单纯自我积累的传统小作坊作法,引入新股东将公司改造为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现代化企业,并在1996年抓住财务软件版本换代的良机,打破当时DOS版本一统天下的局面,领先全国推出Windows平台财务软件,这给国内管理软件行业带来了历史性革命,也使得金蝶一炮走红。金蝶一下从业内不起眼的公司变成了领导者。中国管理软件发展史上“南金蝶、北用友”的竞争格局也就这样形成了。
徐少春毫不懈怠,继续带领金蝶拓展市场,咬住主要竞争对手,连续实现高速成长。1998年,以高速的成长性、严格的管理和良好的信誉吸引国际数据集团IDG公司以股本金的方式向金蝶公司注入风险资金2000万,使金蝶一跃成为中国软件业以风险资本创业的开路先锋,并将产品经营由财务软件转向全面的企业管理软件实现了第二次飞跃。
2001年徐少春领导金蝶跨出国门,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软件企业。2003年,他亲自主持研发出能与SAP、Oracle等国际厂商相抗衡的全新一代企业管理软件――金蝶EAS,实现了第三次飞跃。
17年来,凭借着对事业坚定的追求和顽强的创新毅力,徐少春带领金蝶从地方性知名公司发展到今天成为中国软件产业领导厂商,亚太地区管理软件龙头企业,全球领先的中间件软件、在线管理及全程电子商务服务商。2010年年底在中国将拥有80余家以营销与服务为主的分支机构和2400家咨询、技术、实施服务、分销等合作伙伴。集团客户遍及亚太地区,超过80万家。
让中国式管理智慧提升企业 软实力
金融危机以后,面对着以出口导向的深圳企业,徐少春陷入了更深层的思考,如何引导未来中国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金融危机是中国企业的一次‘体检’,它能帮助中国企业发现自身的危机,更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这句话在多个场合被徐少春反复提及。
金蝶业绩持续向好,金融危机中不少企业的“中国管理模式”的成功,让徐少春对金融危机的乐观判断有了更多底气。自2008年开始,金蝶用了3年时间打造“中国管理模式”。徐少春解释,未来10年将有更多中国企业加入到全球化的竞争行列中。中国以前的那种高速增长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持续稳定的增长模式。而文化、地域的差异使得管理模式不可照搬照抄,这需要尽快梳理出中国管理模式,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现在,这位曾经雄心勃勃地引领着中国管理软件产业三次革命的行业领袖,又开始了他新的征程,积极致力于中国管理智库的建设,把推动创新的中国管理模式理念作为他与金蝶矢志不渝的使命,不遗余力地四处奔走,激励着社会各界人士充满自信地推进中国管理现代化事业。中国管理模式也在从原来的不被理解,到而今汇集了一大批专家学者,通过实地到企业调研的方式,致力于总结、梳理、推动中国管理模式的思想体系,传播最佳实践,为中国管理模式树立典范和标杆。
从2008年起,金蝶联合国内六大商学院发起了中国管理模式遴选活动。2010年6月5日,在第三届中国管理模式遴选启动的大会上,我们惊喜地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马蔚华、董明珠、张学武、卢文兵、徐航……在徐少春的坚持下,中国管理模式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目光。
“我们要有战略雄心,企图心和企业家精神,我们不仅要成为管理专家,而且我们要有‘不是猛龙不过江’的工作风格……”在徐少春一篇博客中,他这样写道。如今的徐少春激情依旧,但多了睿智和从容,“或许实现这一梦想需要几代企业家的奋斗,但是肩负创新中国管理模式的使命至少让中国的企业家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徐少春对中国管理模式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我坚信中国管理模式一定能在全球崛起!如果你能把个人事业和国家责任结合起来,人生的意义会更大。”
人物档案
徐少春:1963年出生,籍贯湖南。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高级经济师、国务院特殊津贴高级专家。
徐少春于1983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1988年获得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会计学专业会计电算化研究方向硕士学位;2004年又获中欧国际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EMBA)学位。徐少春于1993年创办金蝶集团,现在,金蝶集团已经成为亚太地区领先的企业管理及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中国软件产业的领导厂商。
徐少春先后获得“联合国世界本土企业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推动中国信息化进程突出贡献奖”、“中国软件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IT风云人物”、“十大杰出企业家”、“中国信息产业杰出领导”、“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改革开放30年影响深圳30个经济人物”等多项殊荣。2008年徐少春荣获深圳市最高荣誉――深圳科技创新市长奖。
Our team